佛像由來 佛像由來 __佛教歷史 佛像由來 從無到有 由正法進入偶像崇拜的像法  至今的五濁亂世之末法時期 我們可以把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金剛、四大天王、護法神眾、歷代祖師、飛天﹙Gandharva,音樂神乾達婆﹚等等的神像﹙deities﹚繪畫、雕塑都歸為“佛像藝術”。傳遍亞洲的佛教,因為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受到希臘文化的促成,人們從心靈崇拜﹙理性的信仰﹚轉變為膜拜偶像﹙感性的信仰﹚的信仰,逐漸轉變為眾佛、眾神足下虔誠的信徒,已經有將近二千年的歷史。 佛像崇拜的信仰已經根深柢固,不會再有人習慣於沒有佛像的原始佛教,就連提倡“回歸佛陀時代”的人,恐怕也不能避免放棄佛像的。因此,佛像已成為佛教精神的直接表徵,但是如果把佛像在各傳播地的發展情形作一系列的比較,會發現有截然不同的現象,還會讓人有“這怎麼可能?”的懷疑與驚嘆。 ○為什麼早期的佛長得像希臘人? 目前所知,據傳由富樓那尊者為佛陀所畫的寫實像,仍存在大英博物館中。該畫與“婆羅門教”對梵天印象既成的「三十二相」、「八十種隨形好」的描述,的確相差太多(但如腋下平滿、馬陰藏相等修氣功行者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後之特徵,確有其事實。)。依此傳說的大人相──大丈夫相,本就屬於占星命相上的說法,如果全部依該說法,所描繪出來的佛像,一定相當奇怪的。 「貴霜王朝」把佛陀改造成印度化的阿波羅﹙Apollo﹚的樣子,有著波狀毛髮,那只是泛希臘化地區的佛陀,就連後來世界各國自行雕塑的佛像,也全然不同。而非洲黑人基督徒就曾把耶穌塑造成黑皮膚形象,以便讓同胞認同,這真是異曲同工。清乾隆六年,為了中國佛像還是大量的粗製濫造,便下令譯出《佛說造像度量經》以統一佛、菩薩、佛母、明王的造形。(當然這本經是後代大德造,非釋迦佛親說。) 今“小乘佛教”寺院中僅以單尊「取相」,僅提供以一尊釋迦牟尼像來敬拜,甚為簡潔,確與“大乘佛教”、“密乘佛教?關鍵字排名谷釣鉹ㄕP、特殊之處。可惜全國制式的統一造型,卻又顯得十分呆板,如緬甸、寮國等國家的佛像造型。古希臘是偶像崇拜最徹底的國度,希臘人一定受到古埃及偶像崇拜的薰陶,其「擬人化」的神像,留傳至今最多,當然對印度古有宗教變成偶像崇拜影響也最大。 希臘佛教不能免俗,為了大眾冥想的需要,所以也在希臘入侵印度犍陀羅﹙Gandhara﹚後,並同時於摩突羅(秣菟羅Mathura、摩偷羅、馬圖拉、末土羅、摩突羅,今穆特拉)分別有了大量佛教與“耆那教”的造像運動,並使在家佛教徒視具體之「事物」重於抽象之「理論」,但將本來主張「覺悟」的修行,忽然降為偶像崇拜,陷入與佛法相違的巨大矛盾與倒錯的危險中,則甚是可惜! ○原先佛像是被雕刻來模仿、思念用的,不是用來拜的。 如今我們用金、銀、銅、木、石,雕塑了佛像,每天很虔誠地跪拜,是想能崇服佛的般若智慧,見了祂的形像,不忘祂的教誨,是為了「模仿、效法」祂的行止,或如同看了父母的遺像,回憶父母的親情,在內心中與父母有交談的機會,此種禱告的心懷,也是各教信徒相類似之處。又,供花獻佛正如同我們以花圈裝飾在陣亡將士銅像前一樣,是在感佩其崇高精神,而不是求那些金銀物像的神祕加持。若說佛像必須享用供物,豈不會把信徒嚇死? 所謂「祭神如神在」那是假設的狀況,如果拜石頭會感應,有神祕的靈效,也都是自心的反映而已,沒有神奇可言。所以《金剛經》(Diamond Sutra)警告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──即能顯現出我們如所從來﹙So-come﹚的佛性,才是最需要去了解的。否則又被痛責為偶像崇拜(基督教也有十字架的象徵性圖騰崇拜),豈不冤枉? 事實上“漢傳佛教”崇拜佛像的起因,正好是中國在“五胡十六國”三百多年的分裂戰爭動盪下,人民苦難深重。佛教適時宣揚救苦救難的偉力與因果 關鍵字行銷報應的說法,吸引了大量受苦受難的人民,和已自身難保的上層人士,而大為興盛。西域式的佛陀梵像進入中土便迎合變裝,於是漢相的佛、菩薩像高坐於華美的床上,上覆七寶流蘇帳,宛如中國的帝王、王公、貴族。但背後卻隱藏著“帝王即佛”的用意。也由於「政教合一」的需要,讓大師們不敢懷疑,至今中國的信眾們卻仍然迷惑於這種祈求、崇拜。 ○佛教徒不應該著像迷信 您曾否懷疑︰「我家的『歐米陀浮』和你家的『阿彌達罷』為何長得不一樣?」尤其今日可見日本、中國、台灣、西藏、尼泊爾、錫金等地所造佛像,雖都有阿彌陀佛,竟然沒有一尊造型相同。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著相,否則執著外像修法就是「外道」法,尤其不要忘了內尋、內證的心法。可是往生時來接引的是誰?豈不叫人有盲目無主之憾? 因此,要知道所謂阿彌陀是無量光,是要在腦中生起無量壽、無量光才對。記得十年前有人在台灣南部佛×山拍照時,因為長期曝光及動搖的緣故,洗出燭光搖曳的呆板照片,一時轟動號稱西方三聖顯靈,到處被傳頌著。還有很多附佛外道,利用重複曝光製造重疊顯像,更笨拙的是指頭擋到,洗出來後卻大肆宣傳為放光加持、神佛降臨,達到種種自我宣傳的目的。對於這種現象,一直沒有大師想澄清清楚。 佛教徒的著像迷信是目前最被“基督教”徒引以為笑談的,擁有般若智慧的佛教淪落至此,能不叫人感慨萬萬千?(依古大師指示:接引佛具不定相,皆憑信徒感知,但應具無見頂光、須彌白毫眉間光、胸萬卍字﹙Swastika﹚旋光。此指示亦提到是光的覺受,故非世間尤其在中國創立的淨土宗,諸大師所推崇之各種藝師畫作的畫像、塑像而已。﹚ ○密教徒應該是模仿的高手 後來,「後期密教」雖開始出現龐大的造像,如果不了解其「表徵」的用意,更會陷入著相的泥沼,或沉迷在滿天神佛的幻境。俗稱「禪貧、富密、淨土方便」由於密法成立 西服之年代,是當時「物質」文明盛興的時代。社會人士知識水準「好像」也較高,強調今世要能成就,比較適合﹙各當時﹚的知識階級、智慧高、家境良好者。加上有理論智慧、有程序的修法,其供養物品,可顯示當時的富裕。而密教為了將深奧的密法,以各種特殊造像來「表徵」,然後再詳細解說,並告誡應於「最終」而放棄、離執而無執,顯然是針對當時、當地人心、文明之不同而設計,此真是用心良苦! 密宗訓練先由「對生本尊」崇拜,轉成最終之「自生本尊」觀想,從唐卡(Tanga,Thank-kas蕩嘉)上繪製的佛像等造型、坐姿來「模仿」起,在身心上達到相同的境界,是「以假修真」最圓滿的教學方式,暫時允許初學者對偶像「崇拜」的用意也是在此。尤其觀想其實也是一種能量波動,想念光明的方法,這也是密教的特色。但是誤用於黑暗的觀想,就會降低能量波的波長與頻率,而貶低陷入黑暗的空間──所謂的「地獄」。 但是,如果學了太多本尊以後,難免變成多重性格,增加自己的限囿,發展自己的執著與對他人的憎恨,反而不利心性的超越。《西藏的魔法與密法Magic and Mystery in Tibet》書中描寫一群人可以虛構一個幽靈(心靈的產物),大量的心能量凝聚,而且賦予它生命,但要費很大的工夫,才能重新吸收將它「解體」。由此可知,雖然掌握了「心靈造物論」,若是一直執著崇拜佛像和曼陀羅,仍無法領悟佛的正心。 尤其,密教金剛明王的產生來自印度教的諸神,是以作為比濕婆夫妻更具威力的神佛而創造出來的。密教「認為」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的化身;降三世明王是阿門如來的化身;軍荼利明王是寶生如來的化身;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的化身;金剛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來的化身,完全是隨順剛強眾生而幻化出來的,所謂「菩薩低眉;金剛怒目」兩者相應並俱。還有密教的諸天像,也是由“印度教”及其他宗教的神,轉化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眾。 土地買賣在《大圓覺心法》一書中,華藏上師指出密教則是初期祖師為對治“婆羅門教”徒而設立的,龍猛菩薩住世時,則以婆羅門之手法建立一切密法,即用婆羅門方法度婆羅門,使之還歸本來面目。一切的知識如果沒有善加運用,很可能成為我人達到自性最深奧境界的陷阱。因為觀照自己,不必依賴正式的灌頂儀式,也不依賴知識的詮釋。 其後諸師均依龍猛之法,建立四本續以度印度四階級:以《修本續》度婆羅門﹙Brahmana,祭司﹚;以《作本續》度剎帝利﹙Ksatriya,王室、武士﹚;以《瑜伽本續》度首陀羅﹙Sudra,農奴﹚;以《無上本續》度旃陀羅﹙Candala,屠者﹚。對貪、瞋、癡特別重的人,分別順其性而編製不同的儀軌來對治,常聽:「我有一切心,佛說一切法;我無一切心,不用一切法。」即知其詳。 因此,不要忘了成佛只是覺悟實相的道理而已,而不是要修成(著相)為紙畫、泥塑、石雕、木刻、金鑄成品模樣,也不該冀望物體偶像能賜福給我們。禪宗強調: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!」就是深刻瞭解自心的反射,形成一切的聖凡意境,不可執著。 若說中國行者唸佛,會出現中國式的佛像;那麼泰國信徒腦中出現的,一定是泰國的佛像,兩者絕不會混淆。因此唸佛現出佛像的情形,也只表示對佛像虔誠專心而已,不值得誇耀。《金剛經》不是告誡我們說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嗎? ○佛像塑造的起源 周顯王42年﹙西元前 327年﹚,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希臘、羅馬、埃及,並入侵本屬波斯的犍陀羅(Gandhara,今屬巴基斯坦Pakistan和辛得 Sind ),將西方的偶像崇拜文化帶入此區。直到西元50年,後漢光武帝建武26年,丘就卻 (Kujula Kadphises)於罽賓(Kubha,古印度西北地區,今之阿富汗東北與東巴基斯坦北部)建立北印度「貴霜王朝」。西元58年,丘就卻登位第八年,開始採用“佛教政治”治國,建立「阿育王僧伽藍」,召開大乘經論結 21世紀房屋仲介集大會結集初期大乘經論,初期大乘崛起,此亦即傳統佛教史上所稱“第三次佛經結集”,也為貴霜王朝第一次佛經結集。 丘就卻登位第十年,建「阿育王僧伽藍」,詔令天下立「如來神廟」,並戒殺,戒獵與捕魚,推行孝道。西元62年,丘就卻登位第十二年,將「班央石窟」賜給“耆那教”生活派僧人居住,在佛陀誕生地豎立石柱及佛像,並下令佛出生地的「藍毘尼」村人得以減稅,下詔每五年將由中央派佛教官員至全國各地視察佛教政治推行情形。 早期原始佛教不允許描繪或雕塑佛陀在人間的肉身像,人們僅能利用象徵性的事物來懷念佛陀的曾經存在,人們非常苦悶於無法對佛陀的敬慕。直到西元一至三世紀,才逐漸打破了這種禁忌,開始發展成為佛像雕塑藝術的興盛時期。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與北部的秣菟羅地區,曾是「貴霜王朝」時期的兩大佛像雕塑中心。另外在中南印度的「案達羅王朝」(Andhars Dynasty)統治下的阿默拉沃蒂地區,其佛像雕塑的手法自成一派,與犍陀羅、秣菟羅形成該時期的三大藝術重鎮。 希臘人本就具有諸神的神話與造像的意識,很容易就打破印度次大陸原本迴避塑造佛像來崇拜的禁忌。於是古埃及的摩崖王像,希臘、羅馬的神像雕刻等巨像傳統,加上波斯藝術的裝飾圖形,被希臘裔佛教徒引入天竺地區。因此在“大乘佛教”的發展地,從此開始有了佛教的偶像崇拜。這種希臘化的羅馬藝術風格和造像術,便流行於中東與天竺等地區,而基督聖像的造型似乎也是如此產生的。 初期為了以佛陀為修行榜樣,曾經雕塑佛陀苦修時的瘦骨像以及佛陀的涅槃臥像,普遍顯示出當時的宗教氣氛和苦行的堅持。佛頭有著優美自然的波浪式的捲髮覆蓋,披希臘通肩式的長袍袈裟,臉部表情高貴、冷靜,神態是安然般沉思內省。 ○佛像藝術的發展 自從西元一世紀開始塑造佛像以後,任何一個時期,只要人心的願求有所變遷,佛教的思想也隨順眾生產生變遷,通常都會表現在當時佛像的雕塑造型上,反應?住商房屋X當時當地人心的祈願目的。所以從考證佛像、觀賞佛像中,可以在形的變化發現隱藏於背後的思想演變,了解當時信徒們心中的變化與願望。 隨著佛教的興盛,中土地區從魏晉南北朝開始,佛像的繪畫與雕塑,便得到空前的發展。凡有寺廟之處,都有畫家、雕塑家投入心血,創造精美的佛教藝術品遺留至今。常見的經變圖,有佛陀的本生故事、佛傳故事、佛說法圖、因緣故事、佛教史跡等等,各有主題。都隨著不同的民族、朝代、政權,以及不同的技巧、手法與造型,留存各種藝術創作,形成蓬勃的佛教文化。 武則天時,有于闐僧人提雲般若譯﹙或編﹚出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》說:「依諸相好而作佛像,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稱數。彌勒,若有人以眾雜綵而為繢飾,或復鎔鑄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鉛、錫等物,或有雕刻栴檀香等,或復雜以真珠、螺貝、綿繡織成,丹土、白灰若泥若木如是等物,隨其力分而作佛像,乃至極小如一指大,能令見者知是尊容,其人福報我今當說。」這是最澈底的「像法」時代之經典名著。 在印度等地的佛像,大都偏向描述佛陀的本生故事,目的不外是要世人效法佛陀,佛手則作出說法或轉法輪的手印。但是,在中、韓、日的佛像造型讓世人效法的少,信仰祈願的卻到處都是。寺中雖有應信徒需要的多尊佛像,卻以主尊單獨的坐像、立像為多,佛手則呈現與願手印或施無畏印居多。可知中土佛教思想的傳入,是以當時的民族思想特性加以選擇後傳入。那麼,由輸入再輸出到韓國、日本的過程中,從佛像造型的不同變化,也可以了解各當時韓、日兩國的國情與民心的特性。 初傳期的韓國佛像是禪定印像,一般認為是以釋迦牟尼像為學習對象。六世紀末至七世紀中葉,則盛行彌勒菩薩的思維像,與新羅國自稱「龍華香徒」的花?集團,抱著出世濟眾,追求統一志業,建立理想國有關。統一新羅時代漢三國時代相同,仍以阿彌陀如來、藥師如來、彌勒菩薩、觀音菩薩為主流。三國時期王族階層普遍信仰彌勒,但是到統一期以後則 酒店工作不分階層,群眾則以信仰阿彌陀佛淨土為主流。 再從日本佛像造型的演變,也可以看出各時代社會人心的變化與願求,及佛像的深入涵意和各種表法。如阿彌陀佛,在「奈良時代」,是以說法的姿態表現;「平安時代」則以靜坐沉思的姿態表現;「鎌倉時代」以後,天下不平靜,則以立像作為接引的姿態。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灣以後,由於經過長期的戰亂,人們厭倦娑婆世界的不安,於是產生淨土思想中祈願往生的迫切願望,所以一些寺院還把接引佛像沿著馬路,在露天下一尊尊地排放,成為台灣佛教的特色。 ○巨佛的創建 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記》寫今阿富汗境內的巴米揚石窟說:「梵衍那國……王城東北山阿,有立佛石像,高百四、五十尺,金色晃曜,寶飾煥爛。東有伽藍,此國先王之所建也。伽藍東有包覆金俞石箔﹙tuttha,黃銅,色如黃金﹚的釋迦佛石雕立像,高百餘尺,分身別鑄,總合成立。城東二、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,長一千餘尺。其王每設無遮大會,上自妻子,下自國珍,府庫既傾,復以身施。群官僚佐,就僧贖回。若此者以為所務矣。」﹙看來梁武帝還不是率先捨身入寺的榜樣﹚ 巴米揚石窟位於今阿富汗喀布爾城西北方 二百公里 ,是在北面興都庫什山﹙Mt. Hindu Kush﹚的一條支脈貨賈加爾山脈與南面是巴巴山脈之間,位在此兩山脈間的一個小盆地上,此處是古絲路中亞地段連接薩珊王朝、印度和西域的交通樞紐。巴米揚大佛窟群有750多個洞窟,分布在海拔2500公尺上的山崖,有兩座大佛高達55公尺和38公尺,分列於東、西兩側岩壁,兩壁龕相距約 八百公尺 ,整區共構出莊嚴、肅穆的聖地,曾被譽為“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之一”的石窟。 而金佛在八世紀至九世紀時,被入侵的伊斯蘭教徒剝去顏面。十三世紀時,蒙古大軍把梵衍那城塞的人斬盡殺絕,從此此地被人稱為“死谷”、“鬼都”。今據考古學家與學者所了解,據說在距離兩站立佛像不遠處,真的有一尊臥佛,因為埋藏在地底或藏身山壁間,而逃過回教徒毀壞佛像的劫難。此臥佛是那兩尊 酒肉朋友立佛的四到五倍大,長有兩百多公尺。從玄奘大師的描述,知道雕刻的是涅槃的佛陀臥像。西元2001年年初阿富汗神學士政權的塔立班在摧毀巴米揚兩大立佛及石窟後,被世界各國視為極端回教激進份子。於該年11月15日包庇恐怖份子主諜奧薩瑪賓拉丹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,在美、英聯軍轟炸下撤出喀布爾,換由北方聯盟進入,但仍屬回教信仰者。因此是否讓臥佛出土,已成為爭議的焦點。 這種巨佛造型隨著佛教東傳及南傳,受到中土和南洋帝王的仿傚,中國著名的有北魏雲岡的“曇曜五窟”本尊像,敦煌莫高窟33公尺的北大佛和26公尺的南大佛,甘肅天水麥積山高15.7公尺的摩崖大佛釋迦牟尼和普賢、文殊兩菩薩像,陜西彬縣石窟高18.5公尺的本尊佛像,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﹙盧遮那,流舍那,法身佛毘盧遮那Vairocana的報身﹚像,四川樂山高71公尺、肩寬24公尺的凌雲山石刻彌勒大佛;四川潼南縣高27公尺的南禪寺大佛。 巨佛的創建傳到日本,有名的是鎌倉大佛和奈良東大寺的盧舍那大佛像;傳到柬埔寨時,闍耶跋摩七世建新王都,稱為大吳哥城﹙Angkor Thom﹚,其百因寺由54座大大小小的寶塔構成一座大寶塔,高約43公尺,每座寶塔的尖端皆雕有四面微笑的佛陀面孔,被稱為「高棉的微笑」。這216張佛陀面孔其實都有闍耶跋摩七世的影子,用於代表至高無上的王權。 在唐代武則天更執意將盧舍那大佛的造像變成自己的化身﹙或者是朝臣的有意奉承﹚,那麼兩側的天王菩薩就是她的群臣。藉以寄寓王權的永握、江山萬世的祈願。武則天建周以前,觀音的造像還留有鬍鬚,她當權以後,觀音才特別「應化」成為女性,讓今天大部分信徒以為觀音本來就是女性。 ○大月氏國的佛像藝術 佛滅六百多年後,丘就卻時代﹙生平西元前5年到西元78年,在位約同東漢光武帝時代﹚才出現的《道行般若經》說:「譬如佛般涅槃後,有人作佛形像,人見佛像無不跪拜供養者,其像端正姝好如佛無異,人見莫不稱歎,莫不持華香、繪綵供養者。」 《般舟三昧經》說:「佛者色如金光,身有三十二相,一相?房屋出租釵妧皏\德,端正如天金成作。過去佛,當來佛,悉豫自歸。今現在佛,皆於人中最尊,常念供養,當供養於佛華香擣香飯食具足,當持善意,用是故,三昧離不遠。常持鼓樂倡伎,樂於佛心。為求是三昧者,當作佛像,種種具足,種種姝好,面目如金光。」﹙可見《道行般若經》是配合造像才造作的經典﹚ 丘就卻時代的人民,在官方的鼓勵下,非常熱衷於立塔及造佛像。大乘經典之《佛說作佛形像經》更列了十種作佛像的好處,並說:「作佛形像後世得福無有窮極盡時不可復稱數。四天下江海水十倍……作佛形像,後世死不復更泥犁禽獸薛荔惡道中生。其人見佛形像以慈心叉手,自歸於佛塔舍利者,死後百劫不復入泥犁禽獸薛荔惡中。死即生﹙升﹚天,天上壽盡復來下生為富家作子,珍寶奇物不可勝數,然後會當得佛泥洹處。」告訴民眾如此則可以有「得福」、「作大功德」,後世能享盡容榮華富貴的妙用。﹙這豈是佛說之本意?﹚ 「貴霜王朝」曾採取宗教寬容的態度,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的風貌。其錢幣上除了佛像外,還採用希臘、波斯與印度各地三十多位神祇之像,如“拜火教”的太陽神﹙Mithras﹚、月神﹙Mao﹚、風神﹙Oato﹚及“印度教”的濕婆神﹙Siva﹚等等。可以看出有大夏、印度、伊朗和西伯利亞的傳統風格。 ○秣菟羅的本土佛像藝術發展 秣菟羅(Mathura,也譯成馬土臘、馬圖拉)在印度的西北部與中部之間,是“耆那教”﹙Jainism﹚、“印度教”﹙Hinduism﹚和佛教的聖地。秣菟羅今名穆特拉(Muttra,馬特拉),位於新德里(New Delhi)之南,在恆河﹙Ganges﹚支流朱木那河﹙Jumna river、Yamuna river﹚的西岸。 秣菟羅早在雅利安人﹙Aryans﹚入侵時,可能就已經是立足在重要的商業通道上。古譯名還有摩偷羅、摩突羅、摩度羅,是盛產蜜與孔雀的亞熱帶地區。有佛教尊者目犍蓮、舍利弗、羅侯羅、阿難及文殊師利菩薩等人的遺身舍利塔在此。  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設計裝潢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biri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